慈禧的棺材本用金丝楠制成,为何成了红色其

郑华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m/43434.html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礼论》

众所周知,很多迷信古代人是相信有阴间的存在的。他们一直认为死去的人在阴间可以过得和在阳间一样,因此便提出了事死如事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个人陵墓的地上及地下建筑和埋藏用品应该与他生前一模一样,当然了,古代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钱的,那换做个一般人生前就没多少钱,死后自然也是两手空空的了。因此这句话被沿用下来的大多是王室贵族。

慈禧太后的金丝楠木棺

棺材,又称寿棺,用于盛放遗体,并大都具有着防虫防潮,保证尸体不会腐烂的功效。所以,对于棺材的用料大有讲究,最常见的以木头制造而成,包括但不限于柏木、松木、楠木、柳木等等。也有用铜,石头等材质制成的,不过那是极少数。

在古代,人们一般实行土葬制度,认为这样做保存尸首完整,寓意深远。像慈禧太后自然也不例外。晚明谢在杭《五杂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因此金丝楠木作为十分珍贵的木材,在历代王朝中都是只许皇室可以使用的,清朝也不例外。在慈禧太后去世之前,就派内务府的李连英作为负责人,为其定制一个棺材以备使用。

当时京城里自然是没有木材的,为此,李莲英派专人前往云南进行采购,之后便立刻带回北京,仅路费就花了十万多两白银,更不用提木材本身的价值了,比起路费来说肯定只高不低。作为对比,当时清朝每年用于官吏的俸禄也才不过百万两,可见消耗之大了。

除此之外,木材运输回来后,清朝派能工巧匠对其进行雕刻,雕刻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与此同时,棺材的内衬选用数十层金丝织成的彩缎,上面有着龙的图案。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开始进行最后一步工作,派工匠用金箔进行包金处理,花纹上以金粉进行点缀。

这还不算完,在棺材外侧,又厚涂了49道贡漆以防受潮。这些贡漆采自今天秦岭当地的漆树,每棵树都要保证有上百年的树龄,之后经长达数月的积累形成小小的一罐,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涂出来的效果颜色透亮却又不失庄重。

在贡漆干后,将骨胶和金粉调和,用细笔沾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棺材的花纹,这可是个慢功夫了,根据记载,工匠们昼夜不息,最终仍然花费了近半年时间才描绘完毕。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结舌。听到这儿是不是以为结束了?但最令人震惊的还没完,清朝为了防止出现瑕疵,一共制造了两个!另外一个先暂且不提,总之在数十道工序之后,慈禧看到十分满意。

金红两杂的劣质品

在慈禧太后去世以后,她的棺材被送至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遵化一带。帝王去世,为了防止棺材被盗,一般都是要灭掉当时所有参与施工的人,不过由于当时八国联军的入侵,这也就不了了之。

谁曾想,年,奉命驻守此地的人却对此打起了主意。他们借军师打探到的情报,根据清末一个太监提供的藏宝图,准备靠慈禧太后棺冢里的财宝招纳更多将士为其所用。在用炸药炸开外墙后,他们鱼贯而入,大肆掠夺财宝首饰,这具金丝楠木棺材自然也不例外,被他们用斧头直接劈开,上面精美的花纹也就这样毁于一旦。

数日后,溥仪得知被盗,立刻派人将棺材带到北京并与清朝的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理。当时载则比较有权威,提出了两种方案。第一自然是重新制作了,第二便是在旧棺材上重新刷漆。

还记得之前清廷一共制造了两个棺材吗?这另外一个,当年作为赏赐给了棺材铺,现在清朝没落,早已承担不起如此巨大的开销了。载则提议,按照原来的程序重新刷漆成本也实在太高,不如用红漆填补缝隙,只要保证棺材不漏水就可以了。

众人一听,都无话可说。最终慈禧太后的棺材就这样被涂上了红漆,金红交杂,凹凸不平的棺材活生生得像是一个劣质品。溥仪在自己后来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丝毫没有提及这件事情,他羞于提及此事。

重新维护,彻底变成红棺材

年,人们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决定对这具棺冢进行修缮工作,可当时清漆调和金粉绘制图案的手法早已失传,金丝楠木也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不可能为了重新修建再砍一棵。

大家一致认为,用红油漆将其重涂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了。就这样,原本珍贵的金丝楠木棺冢变成了一具大红棺材,也不知慈禧如果知道此事心中会怎么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