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油漆 >> 油漆前景 >> 关系的本质是合作

关系的本质是合作

我们讲了,想法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命名,我们建构它们的因果关系,我们认为一个事物的变与不变,其实背后,都可以通过想法来调节。

今天,我们将正式开始第三版块的学习:通过思维升级,更好地与别人相处。我们首先来讨论人和人关系的规律。

关系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它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独立又相互具有联系的个体,他们之间互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形成任何的关系,都有一个基础,叫做“合作”。

“合作”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分工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品,几乎都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的关于“铅笔”的故事。一支铅笔看着挺简单,一根木杆里面有个笔芯,上面有一块铁皮圈着一块橡皮。但它诞生的故事却很不简单。

首先,铅笔的主体部分是一枝木杆。它是用一种叫做雪松的木材做的。木材上面有6层油漆,每一层不仅仅是蓖麻油,还有其他说不清的复杂元素。笔芯中的石墨还要加上黏土和石蜡,上面的铁圈是用黄铜做的,橡皮若是不同的颜色,还需要用到不同的颜料,我只知道红色的颜料,是硫化镉,至于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也不清楚。这仅仅是原材料,还没有考虑铅笔的复杂加工工艺。若细究,一支铅笔的生产,从锯木头和炼铁开始,涉及到的人力成千上万。

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日用品,却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合作。所以今天很少有人说,我可以不依赖他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事实是,如果不依赖他人,连铅笔都用不上。

换个角度想,你只要用一支铅笔,就已经跟成千上万人产生了关系,是不是很神奇?

讲到这里,我估计你会想,李老师你不是心理学家吗,怎么讲起了经济学,我不会是来错地方了吧。其实经济学和心理学是一脉相承的。有人说,经济学当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心理学,也有人说,心理学当中,涉及到人与人关系的部分,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经济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妈妈让孩子上床睡觉,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说:你现在上床,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孩子一听,立刻放下手里的玩具。这其实就是经济学,孩子提供了一个商品,就是早睡的行为。妈妈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讲故事,来交换这个商品。你看,只要做一个视角的切换,把人的行为看做商品,就能发现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系。

我们的每一次行动,其实就是在跟对方做交易,而交易的目的,也是为了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求,这就是合作的雏形。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就变得很好解决。比如,还是跟小朋友相处的例子,有时候你急着出门,希望孩子快一点收拾,而你的孩子却磨磨蹭蹭,让你非常不耐烦。有时候难免生气:「你怎么回事!搞得这么慢!」

但如果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没什么好生气的。只不过是他有一个商品叫做「加快速度」,但他不愿意出售这个商品,因为你给的价钱不够。那你就要提高报价,比如你换成一种很温和的语气说:「宝贝,帮帮忙,妈妈上班要迟到了。可不可以快一点?」这样一来,相当于是提高了你的报价。第一,给出了舒服的语气。第二,承认这是孩子在「帮你的忙」,那么你以后可能就会以别的方式补偿。孩子听到这里,他觉得划算,那他就加快速度了。

可是,父母有时候会自寻烦恼,他们怎么做呢?

他们说:「你快一点!快一点!快一点!」用语气给孩子施加压力。

有的还说:「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你笨死算了!」

这就好像你去买东西,卖家的价格超过了你的预算,正常情况下你会语气很温和地说:「可不可以便宜一点,帮个忙?」结果你不但不这么说,语气还变得很粗暴:「你卖给我!卖给我!卖给我!」还忍不住骂人家:「你怎么可以不卖给我,你笨死算了!」

那你想,结果会怎么样。

除非你在用暴力威胁,否则只会有反效果,人家更不可能卖给你了。

表现在实际中,就是你越吼,孩子的动作越磨蹭,你越生气,他越是不配合你。最后没办法,你只能揍他一顿,用暴力解决。这就是我们跟别人相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

错在哪里?在于我们没有把这件事看成一个,而看成是。在人际关系中,前者叫做关系视角,后者叫做个体化视角。一旦我们使用个体化视角,希望别人按照我的要求行事,「我明明有一个需要,你应该满足我,你怎么可以不满足我呢?」这时候我们就会陷入到失控的烦恼之中,甚至还会演化成对别人的怨恨和攻击。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好像活在奴隶社会,他把自己想象成奴隶主,觉得别人天然有义务满足我的一切期待。有的丈夫觉得自己是奴隶主,妻子是奴隶。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是奴隶主,孩子是奴隶。有时候孩子像是奴隶主,父母是奴隶。一旦我们告诉他,别做梦了,人家可以不听你的。就会带来短时间的一个冲击:天啊,那我怎么办呢!

放心,在经济学上这根本不是问题。你不是奴隶主,但是照样有成千上万人给你做铅笔。

大家都有选择自由,同时大家也可以合作。谁也不是天然就应该服从于谁,这是今天人际关系的基础,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可以运用同样的思路。比如,丈夫回家后饿得不行,妻子准备好了丈夫爱吃的饭菜。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有义务伺候丈夫,而是因为他们达成了合作,一个人负责做饭,另外一个人就要负责洗碗。饭后,他们一起去看电影,选的是妻子最喜欢的影片,看完电影之后,妻子陪着丈夫玩了两局丈夫爱玩的游戏。你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恩爱,同时也可以看成他们之间通过合作完成的交易。此时,他们之间的感情处于加分的状态。

但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丈夫回到家,让妻子做饭,妻子却说「凭什么我要给你做饭」,丈夫说:「老婆就是应该给老公做饭」。或者他们一起去看电影,丈夫说:「为什么每次都要看你喜欢的爱情片!为什么不看我喜欢的战争片?」妻子说:「你就是应该听我的,我的心情比你重要」。那你可以想象,他们之间一定会闹得很不愉快。这段关系就处于减分的状态。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怎么能够用“行为的交易”来形容,这是不是有点太冰冷了,充满算计。陌生人之间可以这样,买卖双方可以这样,亲人之间还要来这一套吗?你这样想,可能是一个误解:我们这里说的合作,并不是冷冰冰的明码标价,金钱交易,而是说一种建构关系的角度:好的关系是双方都要被满足的。亲人之间的关爱,恋人之间的撒娇,朋友之间的义气和承诺,都可以带来满足,或者说,都可以是合作的媒介。

在这个视角中,真正重要的是「相互满足,各取所需」。如果只有一方的需求被满足,那不是一段好的关系,它只是符合一些人的幻想:我什么都不用付出,别人就应该服务于我。但幻想只是幻想,它不是也不应该是真实关系的样子。你想得到一些东西,你就要做好付出的准备。

讲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

很多人说:我愿意付出啊!问题是我付出了没有用,别人不领情啊!

没错,我想得到一些东西,我愿意付出。在经济学里,我付出的是什么?是钱,一般等价物,我付出一百块,别人就会得到一百块。但是在人际关系里,不一定。可能我付出的很多,但是在别人那里,拿到的并不多。我付出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因为人和人有差异。

因为有差异,就会有误解。一对夫妻在逛街,丈夫可能说,我们少花一点钱买衣服,丈夫觉得这是在对家庭负责,他把钱存到未来更有需要的地方,可是妻子会觉得,你连衣服都不舍得给我买,你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丈夫一直在埋头看手机,他想的是,你看我工作这么忙,一会回一个消息,但我还在花时间陪你,我付出得很多啊。妻子可能觉得,你陪我逛个街都离不开你的手机,我需要你专心陪我,但你始终心不在焉。你看,你就是不爱我了。

还有一种误解,甚至比这个更极致,那就是不知道一件事情究竟在满足谁的需要。明明是为了我的需要,但我觉得,我是在付出。比如我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这不是孩子的需要,这是我的需要,但我可能觉得自己是在付出,我对孩子说:「你看爸妈为了你,晚上都不出去应酬,就在家陪你写作业,我们在为你付出啊。你应该好好听爸妈的话。」孩子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不要跟我说这个,我不需要你们这么做!结果父母还很委屈,说你这样太不懂事了。

所以,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谁的需要?怎么满足?

我想从这件事情里得到什么?你想得到什么?我们两个人看到的同一个东西,可能是不一样的。

做一件事是谁的需要?

是我的需要,还是你的需要?还是我觉得你需要,但你其实并不需要?

良好的合作,很自然就会有默契。但如果出现了误解,那就要沟通。沟通不是打辩论,不是用道德和情感去压迫别人,而是去搞清楚,谁到底要什么。我对你有一些希望,那么对应的,你也可以对我提一些要求。你告诉我,我做什么是你觉得好的。我作为父母,要孩子好好学习,这是我的希望。那我愿意为此支付一些代价,我想知道,我可以为孩子做什么。我不会说:「我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听我的呢?」这就好像对卖东西的人说:「卖这个东西是为你好,你怎么不买呢?」

他不买,说明他没有觉得这个事情对他是有好处的。那如果我想促成交易,我就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也许不是因为我提供的不够多,仔细一想其实我真的做了很多:我给孩子准备可口的饭菜,给他零花钱,陪他出门旅游……我付出那么多,但都没有用。那说明:我们之间有误解。

也许他要的,根本就不是这种货币。

那么我就要沟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看他到底要什么。我们可以问他,喜欢什么,到底要什么,他说:“喜欢玩游戏,喜欢每天有一段自由的时间”,OK,那我们就知道了。

然后,我们就跟孩子说:「你要是作业完成得好,每天晚上就可以有一段自己安排的时间。你不是喜欢玩游戏吗?我陪你一起玩。」你会发现这样一来,效果很好,他的行为立刻就改变了。

而不用苦口婆心地说:「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学习呢?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为了你,你真的应该懂一点事。」这样的方式,限制了他,也限制了我们自己。双方都不自由。时刻用合作的思路看待一段关系,你就获得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一个视角。

练习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我们来改写一些句子,改写的要求是:不要单方面提要求。而是,我满足你的一个需要,再请你答应我的要求。牢记这句话,你就掌握了最基础的合作方向。比如说,一个中学女生早恋,父母不同意,她宁可撒谎也要跟男朋友见面。

这是年年初的一个新闻,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的安全,拼命阻止,跟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孩子被父亲打到骨折,引起了网上的热议。我们来看父母的态度:你敢撒谎?你越来越没有底线了!现在我们用合作的方式,来改写一下父母的态度,他们也许可以说:你要见他,跟我们说一声就行。但你需要九点之前回家,让我们放心。你看,我知道你需要自由,没问题。我们满足你这个需求,同时我们也有一个需要,是你的安全,你要满足我们对于宵禁时间的约定。这种说法就更可能实现合作。

换一个场景:在工作中,你对跨部门的同事提出了一个需求,你说:“老板快催死我了,你帮我加急赶一张海报出来吧,今天晚上必须给我”,人家可能根本都不理你。你把它换成合作的说法,你说:「对不起,麻烦你帮我加急赶一张海报吧,是我的错,我请你吃饭。下次我一定提前安排好,不会再临时打乱你的工作计划了。」他可能真的加班加点就帮你赶出来了。

前面的说法是在命令,好像人家帮你做事就是天经地义的。后面的说法就是在合作。你在表达需求,同时你知道这是在给人家添麻烦,你就会提供人家需要的歉意和补偿。这样的说法,就比较容易实现。你要试试看吗?

想象一下,夜深了,你想让伴侣早点休息,不要熬夜,以前你会说:“还在刷抖音,都不看看现在几点了!”现在如果改写成合作的句子,你会怎么说?再来,你想让孩子有礼貌地对待陌生人,以前你会说:“小朋友要懂礼貌,跟大人说话不能没大没小!”现在如果改写成合作的句子,你会怎么说?再来,你想把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交给你的下属,以前你会说:“这个工作有一定难度,但你一定可以完成,加油!”这是单方面的提需求。现在如果改写成合作的句子,你会怎么说?再来,快到年底,你想在周会上激励大家再冲一冲业绩,以前你会说:“营收还差万,还有一个月,大家努力再拼一拼!”这是单方面的提需求。现在如果改写成合作的句子,你会怎么说?

掌握了这个思路,是不是很简单?第一,我理解你要什么,并且承认你的需要是合理的,第二,我告诉你我有什么需要。第三,我们来交换——你满足我的同时,我也可以满足你。你有你的需求,我有我在意的好处。大家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人际关系中的大部分矛盾,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解决。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却不容易。需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我们太容易把自己的需要当成唯一正确的东西。一旦发现别人跟我们不一样,就很容易忘记:谁都没有错,只是我们不一致。

合作的意思,不是谁委屈求全,而是双赢,让大家的需求都被满足,就像在经济学里,交易是为了增进买卖双方的利益。在人际关系里,合作也是为了让双方都活得更好。

结语

我们看到关系的本质是合作,而合作是基于相互的满足。为了在关系中达成合作,你可以用经济学的视角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沟通了解对方和你在需求上的不一致,并愿意提供能够满足对方需求的行为,从而达成合作。掌握了合作的思维模式,面对关系中的难题,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应对方法,你在人际关系中也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