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哈尔滨,华洋交错,异域风情

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http://m.39.net/pf/a_4779901.html

这是一座倚江而生的城市,

松花江穿城而过。

太阳岛,犹如明珠镶嵌在江中。

四季之景轮转交替间,

感受北国的风景如画,

春夏秋冬醉美四季。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第一根枕木的落下

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开始发展变化

成为了少有的

先有铁路、后建城的城市,

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绘哈尔滨的特征的话,那一定是“混血”……国内众多的大城市,虽说各有不同,北京的大气,上海的小资,西安的古老,广州的热闹……然而,在中国最北又最东的省份,就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时尚到了骨髓里,无需粉黛,浑然天成。它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和异域风情的生活韵味,独一无二。哈尔滨,华洋交错,历史并不悠久,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满眼望去,大片异国风情的建筑,仿佛置身于某个欧洲小镇。但是你明明就还在原地,就在东北这里。中东铁路的修建,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出现时间比深圳还要早年。哈尔滨城市的形成,则是与成千上万俄罗斯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年10月革命后,大量沙俄贵族家庭成员大量死亡、被迫移民。其中大量白俄人来到了当时的哈尔滨定居。年代,哈尔滨30万人口,其中中国人不超过10万,其余基本都是白俄。上世纪20-30年代,哈尔滨不仅是沙俄贵族的流亡地,也是欧洲受迫害犹太人的避难所。那时候,哈尔滨外国人到处可见,有俄罗斯人,犹太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还有日本人和朝鲜人。华洋杂处的景象,满街的俄语让哈尔滨人和关里来的华工耳濡目染,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说上几句俄语,你依旧能在今天的哈尔滨人那听到“笆篱子(监狱)”,“喂的罗(水桶)”,“布拉吉(连衣裙)”,“列巴(面包)”。居住在哈尔滨的俄国移民,给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了具有异国风情的饮食文化,建筑风格,休闲娱乐,服装穿着,也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并成为了哈尔滨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独特标志。临街的房子有许多风格别致的酒吧屋、咖啡店。酒吧中,可见到翘着腿坐着,一边还抽着香烟的金发碧眼女郎。街边路口,往往也可以遇到拉手风琴的俄罗斯老人,优美的旋律飘荡在空中……早在上世纪初,哈尔滨就已经是一座很繁华的城市,有“远东第一大都会”之说。那年代的哈尔滨建筑密集,商业繁华,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拥有不少特色的西方文化与西方风格的建筑。那时候,哈尔滨城中的楼房都不是很高,大多两、三层,高的也不过五、六层。商店除了中央大街比较多外,其他地方的商店并不是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拥挤在那里,店铺的招牌也与众不同,门楣上没有通栏的大字招牌,只挂着一块两尺见方,镌刻着商店名称的铜牌。街上的行人仨仨俩俩,汽车不多骑自行车的也不多。汽车可以在中央大街上行驶,马车也可以。高头大马的俄式马车,上面坐着金发碧眼身穿裘皮大衣的马达姆,招摇过市,方石路上留下了一串清脆的马蹄声……中央大街、始建于年,从它诞生不久,就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也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大街上行人来往,非常热闹,并且一眼望去有不少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据了解,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聚居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就有数十万之多,而当中又以俄国人为多。她们身着貂皮大衣,头戴帽子,十分淑女。那年代有不少外国人士到哈尔滨定居生活,她们在这座远东城市生活得不错。中央大街是哈尔滨著名的一条商业街道,街道中的店铺挂着外文招牌,并且店铺前,衣着光鲜的外国女士来来往往。两名外国人士坐在街边的长椅上休息,其中一名男子还带着一条体型高大的狗,由此可知,那时这些外国朋友的生活是非常悠闲的!哈尔滨是中国很早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早在年10月首辆有轨电车正式上路,行驶在果戈里大街与革新街之间。年代的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火车站年建站,由俄国著名建筑师基特维奇按照“新艺术”的风格设计。具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火车站是哈尔滨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年代的江北太阳岛,远处的建筑就是建于年的尼古拉教堂,这优美如画的风景,酷似伏尔加河流域的乡间景色。年代的松花江,松花江不仅哺育了哈尔滨,更为哈尔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年之后,大量俄国人涌入哈尔滨,这些曾经的俄国贵族们,有很多人在哈尔滨过着穷困的日子。在街头卖花的俄国妇人。年代的哈尔滨大概有30万人口,其中白俄占到大半。上世纪20到30年代的哈尔滨,是昔日的沙俄贵族的避难所。这些在街头谋生的白俄妇女,也许就在几年前还是白俄贵妇人。在公园里游玩休憩的俄国人。夏天的松花江风景傅家甸南部街道傅家甸街景义州街远望(果戈里大街)果戈里大街建于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围绕市中心喇嘛台广场周边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现了雏形。年,秋林公司为扩大经营,将位于香坊的分公司迁至南岗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汇处,并盖起了楼房,从此,围绕秋林公司左右兴起多家俄国人的商号、药店等。哈尔滨秋林公司上世纪30年代后期的八杂市上世纪30年代后期的八杂市,八杂市是当年道里最大的杂品蔬菜市场,市场外围各店铺分别经营日用百货、五金电料、土产农杂、文化用品和烟酒糖茶。通过店铺内门进入八杂市,一部分区域主要经营鱼类禽蛋菜等物品。鱼类有各种海鱼和鲜活江鱼。禽类有活鸡、鸭、鹅。肉类有鲜牛羊肉及各种新鲜蔬菜堆放在柜台和柜台前道路上,供人们任意挑选。哈尔滨新城大街(尚志大街)尚志大街起初路面为块石砌筑,中间有双轨有线电车通至兆麟公园。哈尔滨尚志大街始建于年,当时称新城大街。漫步大街小巷,无论那些赭红色的“洋葱头”大圆屋顶建筑、拜占庭式的东正教教堂,还是太阳岛上形状各异的别墅,都让人深深入迷。浪漫的欧式建筑背后,透着历史的沧桑。街边道旁有许多俄式民居:绿色的木围栏,一丛矮矮的丁香或是樱桃树,隐隐地露出的雕花木屋檐、刷着油漆的门斗和阳台……显出独有的优雅和宁静。在大直街与中山路交叉的那个巨大的转盘道口,那时候还坐落着那座已永远地留在哈尔滨人的记忆和遗憾中的美丽的大教堂。如今人们只能在想像中憧憬它昔日的灿烂与辉煌了。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教堂建于年,年被毁。哈尔滨的独特,不仅在于洋溢着外国风情多姿多采的建筑,还有生活中的“洋味”都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里汇聚了巴洛克、文艺复兴、折衷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西方建筑史上很多有影响力的建筑流派,在这里也能觅得踪迹。走在这里,每一步都是风情。豪爽、直接,是许多人对哈尔滨人最深刻的印象,风风火火的外表下,音乐体育美术的艺术浸透在哈尔滨人的每一个细胞里。哈尔滨人热情、大方,实诚、豪爽,又很懂得生活。他们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不仅学会了时髦,还很有些浪漫。节假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家人由父母亲带领着,欢快地来到公园或松花江畔,铺开布单(有时是几张报纸),摆上面包、粉肠、饮料,休闲、玩耍、嬉戏、聊天,一家人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旁若无人地在那里其乐陶陶。尽管俄罗斯人在30年代后大量退出哈尔滨,但在今天的哈尔滨身上,你依旧能够看到当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八十年代初,当多数中国人还在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衣着还处于“兰、黑、灰”时,哈尔滨人的浪漫时尚就悄然萌动了:夏天可以看到穿着花格衬衫的男人和身着漂亮布拉吉(连衣裙)的女人;冬天还可以看到穿着皮夹克的英俊男子和身着裘皮大衣的时髦女郎……那时候的哈尔滨,到处刻满历史的痕迹,烙印着老哈尔滨人生活的气息和永不磨灭的记忆。

这一张张百年前的照片,

写满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实实在在记录了哈尔滨的百年沧桑,

讲述着它沧桑的以往。

哈尔滨,华洋交错,

历史并不悠久,

却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当你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

一条条街道风格迥异,

当你浏览着那些色彩明快的建筑物,

你会觉得,

历史离我们那样遥远,

却又那样接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