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去秋行》
在冷兵器时代,武器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两军对战,一方的士兵有着铁甲钢刀,另一方的士兵只有布甲木棍,那么即便两边具有极大的人数差距,战争的结果也必然是一边倒。而古代的生产力是不发达的,即便是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每年的钢铁生产量也不过几百万斤,再加上还有着大量器物也需要钢铁来制作,所以钢铁的价格在古代长期居高不下。在此局面下,“枪”这样的武器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因为这样可以使用最少的钢铁。
一、古代的长枪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枪”的杀伤力,就会低于刀剑之类的兵器,事实上在战场上中,很多时候枪的效果都是要大过于刀剑的。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首先古代战场都是密集阵型对战,俗话说得好,一寸长,一寸强,长度更长的枪,自然在战场中能取得更大的优势。其次,枪有着更多的战术方式,刀剑只能使用劈砍和刺这样的方式。枪有这么多的优势,那大家知道古代的枪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它的顶部是用钢铁打造的,而它的枪杆使用的不是木头,也不是铁,枪杆的材料寻常人用不起。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武器的质量都极为重要,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冷兵器战场上,一方军队的武器劈砍几次就折断了,而另一方的士兵的武器,劈砍成百上千次,也依旧完好,那么拥有更好武器的一方,将会具有多大的优势?古代通常是不太平的,几乎每年都在打仗,在此局面下,有很多能人就开始了研究,准备打造出质量更好的武器来,而枪这种战场上的主兵器,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长枪的材料
在最开始时,长枪的材料非常简单,就是找一根质量不错的木头,然后在顶部绑上一个由钢铁打造的枪头就行。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其他武器的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枪这样的设计就有点不合时宜了。比如说在最开始时,大家都没有铠甲,由木头制作的枪当然是有用的,后来随着大家都用上了铁制武器,身上也披上了铠甲,在与铁制武器的对战中,长枪是特别容易折断的。在古战场上,如果士兵的武器折断了,那就意味着只能徒手去作战,这显然是不行的。
特别是我国古代,还有着大量的骑兵,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骑兵有着更快的速度与力量,如果没有质量足够好的长枪,武器是很容易折断的。所以大家看西方的骑兵,他们大多使用的是钢铁打制的战刀,而没有使用长枪,这就和长枪的制造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我国的古代,很多骑兵使用是长城,特别是对于武将而言,使用一把长兵器更是标配,就比如说吕布的方天画戟。那为什么东西方在骑兵的武器上,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这还要从枪杆的材料开始说起。
三、复合型枪杆
在自然界的木材中,通常有着这样的一个限制,柔韧性足够好的木材,通常不太坚硬,而足够坚硬的木材,通常柔韧性也不够,比如非常坚硬的铁木,它的柔韧性就很差,显然不适合用来制作长枪。而如果一把武器全部用金属来打造,重量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少则数十斤,多则上百斤,普通士兵连举起来都很费劲,恐怕只有项羽、吕布才能够轻松使用。在此局面下,复合型枪杆出现了,它具有足够的坚硬与柔韧。
那么这种枪杆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古代没有如今这样发达的技术,所以它的制作方式也非常古朴,通常会选择质量极佳的柘木为主材料,然后使用麻线紧紧的将其缠住,之后刷上一层油漆,最后再放入桐油里浸泡,在一段时间后,将其取出,之后再重复进行此工序。最终经过多次的工序,一根质量极佳的枪杆就诞生了。不过大家从这个步骤中,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枪杆成本极高,绝大部分人用不起这样的武器。
结语:
古时候的战争模式和如今,有着极大的差别,由此而诞生出的武器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就非常可惜了,古代的工匠研究出了非常强大的武器,就比如说这一只枪杆,就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但这样的武器,在如今的工业武器之下显得毫无用处,曾经很多的武器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
《去秋行》
《冷兵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