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事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新老杭州人以“敢为天下先,勇向涛头立”的奋斗精神,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爱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汗水、热血、才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
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杭州城市一张张金名片背后,离不开杭州人的苦干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也离不开杭州人的辛勤奋斗。
钱江滚滚、弄潮儿立,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今,身处新时代、认清新使命、踏上新征程,需要更多新老杭州人的共同奋斗、长期奋斗、艰苦奋斗。
即日起,杭报集团各媒体将同步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特别报道,将国家命运、城市发展、家庭幸福、个人成长勾连在一起,挖掘70年来新老杭州人的奋斗历程、奋斗故事、奋斗精神,凸显杭州的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气质,展示各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喜人变化,共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浓厚的喜庆氛围。
今年11月中旬,将在杭州举办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今天我们推出了“我身边的工匠和大师”系列报道,相信这些工匠和大师的故事会成为你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杨金龙:
天不懈努力只为那0.01毫米
杨金龙汽车维修漆工、汽车维修工高级技师。云南保山人,年进入杭州技师学院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学习。年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先后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浙江省第一位特级技师,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等一系列荣誉。
他说
“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这个“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上夺冠,对我来说成就感和幸福感满满。其实,要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深深体会到,幸福来自成就,而任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自身努力的结果,没有奋斗就不会有成就,没有奋斗更不会有幸福。
有作为才有地位,成就和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没有半点捷径好走。
我的幸福,奋斗作主。
时间回到年8月17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中国杭州技师学院的杨金龙一举夺得了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刻,默默无闻的他才年仅21岁。
成功了,“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夺冠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竞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无论什么成绩,参赛的选手终身只有一次机会,这对选手的压力可想而知。巨大的压力面前,学校领导还特地找他谈了话,“他们非常信任我,他们说只要你放手去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就好。我自己也调整好了心态,这让我能全力以赴地去夺冠。”说起这些,他感慨万分。
视频制作:史卓旎
心态调整好了,但世界技能大赛的技术指标并不低的。按要求,标准喷涂厚度0.13毫米,允许误差上下浮动只有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左右。杨金龙面对大赛所承受的压力超乎常人的想象,赛场上,他面对着各国最顶尖的技术能手,稍有差池就可能名落孙山。由于大赛是全开放的,观众可以随时看到比赛选手的每一个动作,对他的干扰很大,而且比赛长达20个小时,无论是心理还是体能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但是铁杵磨针的苦功不是白下的,他心无旁骛、沉着应战,终以一流的技能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对手,在全球高手云集中,拿下了这块含金量极高的大奖。
这0.01毫米的背后,是杨金龙多年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结果。
既然来了,那就好好学习,不虚度人生
年6月,15岁的他来到杭州技师学院在保山市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设的教学点就读。年3月。杭州技师学院本部到隆阳职高招生,专业是汽车钣金与涂装。虽然这是一个很辛苦的专业,但思考再三,他还是决定报名,经过招生考试,他顺利地到了杭州,入学杭州技师学院,开始了他的求学历程。
来到学校之初,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设备,绝大多数都是他没接触过的。“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大型的车展现场和高大上的修理车间,太牛了”,他庆幸自己当初明智的选择。为了加深对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的认知与了解,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车间走走看看,“我一定要把这些设备都摸透,把技术学精,这样才对得起远在家乡辛勤劳作的父母”,他坚定地对自己说。
“既然来了,那就好好学习,不虚度人生。”作为“90后”的他,虽然也爱玩,但最终还是沉下心来,把精力都放在学习和钻研上了,认真听讲,反复操练,让他的技能突飞猛进。
进校第二年,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运动会,杨金龙跃跃欲试,却又怕失败难堪,他把这个消息和顾虑告诉了家人,淳朴的父母告诉他:输,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没勇气上才丢脸。于是他报名参赛了,并最终以突出的临场表现一举夺得学生组第一名,一鸣惊人,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成功让他明白自己其实可以做到很多原先感觉不能做到的事情。在校期间,他先后获得了浙江省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涂装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涂装二等奖等骄人成绩,让师生刮目相看。
18岁,母校最年轻的老师
毕业后,他去了外地一家企业工作。工作的历练和阅历的拓宽,使年轻的杨金龙对汽车维修行业的了解日益加深,他深深感受到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逐渐萌生了去学校当老师的想法,这一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认同;而恰在此时,杭州技师学院为了增强师资力量,引进紧缺人才,有意在往届的优秀毕业生中聘请一部分回校任教。
他获知这个消息后,欣喜万分,马上与学校取得联系并征得了同意,果断辞职回到杭州,成为母校年纪最小的教师。这一年,他才18岁。“我的想法很简单,汽车喷漆这个行业需要更多专业技能人才,自己技术再好,也只是一个人而已,要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当老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坦言道。
从16岁开始接触汽车维修,这十年的时间,是不断地学习钻研的十年。这0.01毫米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起点,他仍在向更高峰进发,事业永无止境。
赵水林:
允许0.02毫米误差,我要做到0.01毫米以内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
年,19岁的赵水林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了杭州船用齿轮箱厂(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目前他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全国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浙江省首席技师,杭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等称号。他的《CHA行星变速机构》项目获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改造创新优秀成果奖。
他说
“
拼搏奋斗,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近五十春秋,硕果累累,虽然付出很多,但终是值得,我很欣慰,人生不虚此行。
从一个18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鬓发花白、硕果累累的技能大师,一个坚守钳工岗位近五十春秋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赵水林无疑是成功的。他有着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有着精湛的技能,更有着乐于奉献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普通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完美地诠释了“钳工”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严师出高徒,言传身教受益终身”
视频制作:史卓旎
年,19岁的赵水林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了杭州船用齿轮箱厂(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进厂后,他被分配做了钳工。那时的他,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珍惜这份工作,好好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万事开头难,什么都不会,只有从头开始认真学,认真做了。”他开始了拜师学艺。
“我师傅技术很好,虽然人很内向,但对我们的学艺要求很严的。在传授技术方面他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做徒弟的一定要跟得牢。学技术,必须靠自己用心去学,偷懒是学不到技术的。”
当时每天去工作之前,师傅吩咐他们带上需要的工具,装在一个工具盒里,一起带去。活干好,下班之前先把工具盒擦干净,再把每一样工具都擦干净;带出多少带回多少,一样不能少,整个过程都要做得干净利索。
师傅高超的技术水准和干净利索的工作作风,让赵水林学到了东西,受益匪浅,加上他刻苦耐劳、勤学苦练,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允许0.02毫米,我就要做到0.01毫米”
年,师傅因家庭原因调回无锡去了,赵水林接了班,主持厂里精密机床修理和专用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工作。
“当时班虽是接了,但客观地说我的经验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我比别人付出的就更多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了。允许0.02毫米误差的工作,我尽量做到误差在0.01毫米以内。也就是通过提高精度来减少积累误差。慢慢地就弥补上了经验的不足。”他对自己处处高标准严要求。
当时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资料十分缺乏,为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他想尽办法,频频到厂里资料室借些机床说明书、修理手册类的书籍阅读。边做边学,他凭着一股韧劲,一直坚持了下来,技能水平不断地得以提升,成为了厂里的一把好手。
有一次,厂里要维修一台磨齿机里的分齿机构,当时他因骨折无法参与维修工作,可一直没能修好。他急了,连夜让徒弟们搞了辆三轮车,把他拉到车间。他就跪在凳子上,以高超的技艺,花了十分钟就搞定了。
年,他以精湛的技艺,突出的成绩,成为厂里第一个大修钳工技师,主要负责厂里的精密机床大修和抢修,还包括新产品开发、专用设备的制造等,成了厂里的技术带头人。
“近五十春秋,硕果累累,终是值得”
赵水林在集团公司生产第一线工作近五十个春秋,是公司生产、技术骨干,在公司设备大修理、技术改造中多次荣获各项科技成果奖。
“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向数控机械方面转变,相应地我们这里的维修制造也转向数控方向。”当时,他根据企业实际,把两台“YBN90加工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获得了新生,此举一下为公司节约了几百万元的设备资金,并获得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
除了维修和技改,他还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中。当时他参与开发的新产品ZL40/50和D85,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最高年产值曾达到两亿多元。“维修和研发两手都要过硬,这样对企业才是最大的奉献,也是人生价值最好的体现。”他坦言道。
年,在第四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上,J超高速减速箱节能环保项目获得了金奖。这台变速箱最高转速达6万转,是当时集团公司齿轮箱输入转速最高的产品。他在参与该产品的研发过程中,针对性提出:一是箱体要二次回火,去除应力;二是轴承配置间隙进行折中考虑。当时这两个意见均被纳入设计方案中,为产品的成功研发作出了贡献。
商报记者史佳摄影邓剑斌项凯
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