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学校谁更重要请看掌握两门外语的北大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许多人都在问,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或是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这是见仁见智的话题,站位不同,答案不同。有的名牌大学校长说,当然是学校重要,因为名牌大学有大师。这些大师平时不一定给你授课,但有时候他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这确实有道理。#高考志愿填报#

多年前,有一个中学校长对家长们说,当然学校重要,即使是看大门的专业,也是北大的,那多牛!他同样把名校看得特别重,宁上名校的垃圾专业,也不上一般大学的王牌专业,因为名校是金字招牌,工作不用找,别人找上门。这话也有道理。

然而,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环境中去品味去评价去判断,结论就大不一样。在大学生供不应求时,不用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即使一般大学的本科生也很吃香。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扰,最大原因是人才市场发生的逆转,卖方市场成了买方市场,学士供过于求,硕士供过于求,博士供于过求,无论博士硕士学士,求职不成什么都不是。用人单位如果不需增加新人,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又如何,照样不予理睬。这就是现实。

许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就业再难,北大清华毕业生也不难,那可是国内顶尖高校,怎么可能就业困难?北大清华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抢都不抢不到手,而且张嘴就是几十万的年薪,不可能就业困难。以前确实是这样,眼下并非如此,有的毕业生确实抢不到手,有的毕业生确实就业困难,这得看专业。你看,北大清华的博士都跑去中学抢师大毕业生饭碗了,就业还容易吗?这不,北大的一位硕士毕业之后回到老家当起了油漆工。

有的人看到此处,可能心中冒火,你这是胡说,北大硕士再不济也不至于当油漆工!有的又可能怼以“当油漆工怎么哪,当油漆工低人一等吗,谁规定北大硕士不能当油漆工?”如此这般,算你厉害,尊重你的意见,但这种思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要讨论的话题是上大学,专业与学校哪个更重要,而且是从普遍意义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

(1)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掌握两门外语,当油漆工成本太高!

年出生的苏黎杰,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条件一般,所以从小就立场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高考那年她以优异成绩被河南大学录取。她在学习上仍然极其刻苦,成绩不错。本科毕业那年,她顺利成为北大一名研究生。

如果说考上河南大学是鲤门跳龙门的话,由河大考入北大又是一次鲤门跳龙门,意味着极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她在北大一如既往刻苦学习,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学了极为难学的法语。她掌握了三门语言,除了母语之外,还有英语和法语,足见她的学习能力有多强。

然而,毕业之后,她的求职之路一直不顺。她想在北京发展,即使她是北大硕士,学历并未给她什么优势。在北京,不用说硕士,存档于人才中心的博士也是大把大把的抓(有一年到北京藏于一个胡同里的人才中心,查阅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的档案时发现了这一点)。苏同学毕业之后在大学当过两年的教师,在几家公司也工作过,可交通费、房租费、生活费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考过公务员,可是没有成功。

思来想去,她觉得北京不是适合她的地方,于是回到了家乡。她又开始面试,先后去了几家公司,可还是未能如愿。某一天,她看到一则免费培训油漆工的消息,在生存压力之下,她跑到报名,招生老师震惊不已。她很是坦然,觉得劳动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于是成了一名油漆工,每天穿着沾染各色油漆的工作服穿梭于不同场合。

有的说,我愿意,你管得着吗?自然没有人管你,但更多的人会认为,如果最初只是想当个油漆工,没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上了高中上大学,上了大学读研究生,初中毕业就可以干。这十年的成本多大?一年只说赚2万,10年就是20万。十年上学期间假说每年开支也是2万,又是20万。里外付出40万成本之后,还是回到油漆工这个原点,图什么?

(2)不是北大牌子不响,而是所选专业确实就业不易。

就如今的大学专业而言,有的紧跟市场需求,有的却是远离市场需求,有的看起来前沿新颖然而却没有社会需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上学就是为了就业,而就业又跟专业关系极大。用人单位是讲实惠,谁也不会追求学校名气而选聘员工,而是看应聘者是否经济实惠。

苏同学学的什么专业?本科是历史专业,研究生是环境工程。历史专业是有名的红牌专业,对于本科生来讲,除了到中学任历史教师之外,再就是改行打杂。之所以选择环境工程的研究生专业,目的可能是认为就业好一些。

苏同学毕竟是学生,对人才市场情况并不了解,以为环境工程挺好就业的,再加上又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就业应该容易一些。从宣传资料看,环保是发展方向,治理环境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朝阳产业。可从人力资源的感受而言,这个专业就业形势一直不好,博士也不例外。

在专业的认识上,学校与学生的角度大有不同。对于高校来讲,多一个专业就可多承载一些学生,便于扩大办学规模。对于学生来讲,专业是未来自己安身立命之本,选错了专业虽然说不能说毁掉一辈子,但所要经受的困难则更大更多一些。可是,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此认识并不深,想象成份过多。

苏同学的问题也在出这里,由于身处校园之内,对社会人才市场信息不了解,连选两个红牌专业——先是历史学,后是环境工程。不是河南大学牌子不响,也不是北京大学名气不大,而是环境工程这个专业社会需求不足(环境工程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在此暂且不谈)。这就告诉人们,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比学校要重要得的多,选择专业真的应该斟酌清楚,马虎不得。

(3)学习能力不等于适应社会能力,学生不能死读书!

苏同学的拼搏精神让人敬佩,学习能力让人惊讶。你想,在考生大户之最、录取难度之最的河南,她能考上河南大学是多么厉害!她一个学历史的,却能考上北京大学的环境工程研究生,这是多么的让人意外。在别人英语六级过关并不那么容易的情况下,她比别人多学了一门法语,这是多么的努力!她在求职中遭遇种种挫折之后,并没有向压力屈服,跑去当了油漆工,这是多么让人肃然起敬!

但也得承认她有所不足,适应能力不强。在北京,她在学校干过,在公司干过,而且她在大学期间的工资收入能够维持生活,但却因为很难融入环境,最终在北京呆不下去,选择回到家乡。其实,她完全可以在教学岗位上呆下去,也可到别的城市去谋求发展,可是她没有这么去做。她的同学不少,并不缺乏信息,找到一个让自己生活无忧的工作还是有可能的。

由此看来,学习也不能太死板,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得学习社会知识,学会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学会应对人生当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研究生,在这方面更应该体现出一定的能力。这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共同特点,也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当中的一个缺憾,脱离社会太远。

(4)读研应该谨慎选择跨专业,否则就业容易遭遇更多困难。

从北大硕士当油漆工看,还有一个失误就是跨专业读研。为何说是失误呢?这得从用人单位的视角看问题。

对于跨专业读研者来说,往往是无可奈何,因为本科专业就业不理想,于是就想通过跨专业读研的方式改变一下就业困境。不得不说,这种思路并无大错,就业本来就是上学的最终目的。苏同学可能也是如此,历史专业不好就业,考研时就改选一个热门专业——环境工程。

然而,学校里的热门并不等于就业当中的热门,许多同学搞不清楚这一点,往往将两者等同起来。环境工程确实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研究利用科学手段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促进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由于处于初级阶段,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还是三废的处理,课程结构杂而乱,专业性并不强,远不如生态学、环境卫生学、环境医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有的会说,你这是外行。是的,的确是外行,但如果稍微思考一下你就会知道并不完全是外行。数学、化学、医学、物理学和机械等方面的专业,招收文科本科生读研吗?即使是严谨的文科专业,估计也很难招收理工类专业的本科生读研。为何是这样?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你连机械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又如何去研究机械?一般来说,能够招收文科本科生读研的理工类专业,不是专业性不强,就是招生极其困难,没有本科基础也能完成研究生学业,这说明什么?

再看一看用人单位如何招聘专业人士。只要是招聘专业人士,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企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是要求本硕博同专业,可是往往也有一些跨专业的毕业生投送简历,结果肯定是进入不了面试环节。比如招聘法学教师,要求是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双证)。某应聘者虽然也是法学研究生毕业(双证),然而本科却是历史学,自然不能进入面试,理由是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不是本硕同专业。

有的不服气,拿到了双证就证明达到法学硕士研究生水平,你这是变相歧视。可是如果有人问,假设两个应聘者,一个是法学本硕同专业,一个是本科阶段是学历史的,你将挑选谁?有人说,那就应聘历史学教师,可你不是历史学研究生,同样不符合学历的起码要求。这就是有些人隐藏硕士身份以本科身份应聘的原因。

即使就业困难,最好也别跨专业读研,除非你不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从人才市场看,跨专业的研究生多是应聘行政、后勤、销售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岗位。即使侥幸应聘到了技术岗位,在专业发展方面也是处处受限。用人单位最讲实际,既重文凭更重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能力改变命运,上大学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提高能力。你如果还单纯地沉迷于文凭当中,到了实践当中往往被迫接受各种花样的社会教育。这虽然不见得是坏事,但顺风顺水发展更符合人们的心理。在这个高考季,但愿每名考生从北大硕士当油漆工中吸引一些教训,避免走同样的弯路。

网友们,你对北大研究生当油漆工有何看法,欢迎留言,以便大家能够借鉴你的智慧!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