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衣服整体来说跟今天没法比,普通人穿的粗麻布衣服不要说什么款式设计了,就连今天常见的颜色都没有,一般也就灰黑之间的颜色,富贵人家传的绸缎衣服固然要舒服许多,但要说花式图案什么的也没有太多讲究,至于说那种极富贵之人穿的刺绣衣服,纹饰复杂,工艺繁复,已经不是一般人能接触的存在了。那么不管是什么衣服,都需要清洗,古代没有洗衣粉洗衣液,也没有肥皂,需要用什么洗衣服呢。
如果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可能见过一种东西叫“棒槌”,我们那叫“呱唧(音同)”,一头是细手柄,另外一边是一个半圆柱形状大的木棒,这个就是洗衣服常用的工具。早开的时候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洗衣机,一般都是拿一个大铁盆满装衣服,带着棒槌,去河边清洗衣服,强大的水流冲刷加上棒槌击打,衣服就能洗的差不多,当然了,那个时候已经有洗衣粉了,但是棒槌这个洗衣工具是自古有之。
实际上,古代有个活计叫做“浣纱女”,就是专门给人洗衣服的,比如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相传就是个浣纱女,后来被范蠡发现进献给吴国做间谍。浣纱女少不了一种工具就是棒槌,想想看像西施那样的美女在小溪边洗衣服是何等美妙的画面,唐代大诗人还专门作诗一首《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这诗写的就是钱塘江畔的浣纱女,女儿全胜花,说明洗衣服的女孩特别多又特别美,这场景今天是看不到了。诗人不禁联想到吴王跟西施的传说,更是增添了美感。
古代洗衣服的工具是棒槌,那么洗衣服紧靠捶打可行吗,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药粉辅助。那么去污的原理是什么呢,洗衣服肯定要用水,如果污渍是可以溶于水的,那就容易了,大水冲洗即可,可是大部分污渍特别是油性污渍是不溶于水的,那就需要药粉了。一般来说药粉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破坏油脂结构的物质,让它们分解成可溶于水的油脂酸盐和醇类,然后大水一冲即可,这种东西长时间使用肯定是烧手的。一种就是表面活性剂类的,什么是表面活性剂呢,简单来说表面活性剂就是一种结构一头亲水一头亲油的物质,它们亲油端可以结合衣物里的油污,然后顺着亲水一端直接被水冲走,好处就是不烧皮肤。
今天有洗衣粉洗衣液,往前再推一点,比如说民国时期,就有碱面可以使用了,这里的碱通常是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碱是个好东西,有很好的去污作用,也是厨房重要的原材料。有个大名鼎鼎的侯氏制碱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他优化了制碱工艺,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从而打破了高价进口碱的垄断。民国时期仍然存在大量洗衣工,很多城市家庭的衣服往往都是定期送给洗衣工去清洗。值得一提的是,碱这种东西在古埃及发现最早,他们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开采天然碱使用了。而我国古代也有开采石碱等物质来使用,不过里面成分比较复杂,有碳酸钠碳酸钾等,纯度可能没那么高。不过碱缺点也挺明显,就是烧手,长时间用对皮肤伤害挺大。
除了碱,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洗衣服呢,人们发现了一种植物比较好用,那就是皂角。皂角是南方常见的一种乔木,皂角果仁果皮都含有皂角苷等物质,皂角苷类似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可以起泡,有着不错的去油去污能力。一般来说,选择成熟的皂角豆,晒干后备用。可以直接使用,取点皂角豆放水里揉搓几下就有泡沫产生,用起来很方便。也可以把皂角晒干捣碎加水熬汁储存起来,随用随取,倒也方便。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用皂角洗衣液,有些人甚至用来洗头。由于皂角主要成分是皂角苷和油脂酸等,不像碱那样碱性重,对皮肤没有什么伤害,所以说皂角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良洗涤用品。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洗涤用品就是胰子,也就是肥皂的土称。关于胰子还有个笑话,说的是上英语课老师提问“chair”中文啥意思,叫了小明起来他不会,这时候同学小声提醒“椅子”,结果他以为是“胰子”,然后又觉得“椅子”土话不好听,所以回答是“肥皂”。实际上,肥皂之所以叫胰子,是因为我国古代人们用猪的胰脏跟草木灰混合,再加一些豆粉之类的东西制成了“澡豆”,就是今天肥皂的雏形。而这在西方也有类似的东西,比如有个说法是一个厨子不小心把羊脂掉炭灰里,没想到拿它起来揉搓清洗,自己手上的油污都冲掉了,这也是今天肥皂雏形。胰子这东西还是比较贵重的东西,毕竟牵涉到动物油脂,寻常百姓家未必用得起。
说起来今天衣服为什么容易脏呢,一来是各种看得见的污染物,比如吃饭的油脂,喝的奶茶饮料,还有什么油漆泼墨等等,另外一种是因为人吃的太好,分泌油脂也多混合汗液,自然容易脏,再有就是空气污染厉害,来来回回路上有污染。而这些在古代通通没有,所以古代衣服的易脏程度要比今天小很多。寻常人家平日里见不得多少油水,大富之家油水会多,但是凭借他们的财力也就无所谓了。所以说大可不必担心古人衣服干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