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在这个缅怀先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今年的清明节,大部分地区都是倡导网络祭扫的方式来寄托哀思、缅怀故人。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是中国廿四节气的重要时节。俗语云:“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四季轮回春为尊,五谷丰登雨是霖。你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是说一年四季春当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说农耕生产春领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好雨发生春在先;“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是说农民至盼是甘霖,春季经典是清明。
据《岁时百问》之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清明习俗
扫墓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寒食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为气氛。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了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肠胃。
踏青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纷纷脱下棉袄,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此时人们还会进行荡秋千、放风筝等乐事。
清明与《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高佃亮剪纸作品
提起有关清明的艺术作品,多数人会想到《清明上河图》,但是这幅千古名画真的与“清明节”有关吗?
其实,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不是指清明节,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据说,《清明上河图》的名字源于“书画帝王”宋徽宗。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后,将其呈献给宋徽宗。宋徽宗看罢甚为赞赏,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纳入皇宫收藏。如果是这样,宋徽宗笔下的清明二字,就更可能指的是“清明盛世”。
有学者认为,如果是清明节,北宋时扫墓之风已经相当普遍。可是,整幅作品中多个人物,为何竟无一人拿着凭吊亡者的物件?对此,有学者回应,画面中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有上坟扫墓的可能。但又有学者反对,认为这些人似乎更像是“秋猎”而归。而且从地上的落叶来看,万物复苏的清明节似乎与“落叶”并不相配……
此外还有更多的质疑。比如,画中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再如,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而这些无疑是御暑或挡雨的东西,画面中既然未下雨,就肯定是遮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初春的气候,人们显然没必要戴斗笠。与此同时,画面中有一农家篱笆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几个小孩竟然都未穿衣服而赤身追逐嬉戏,现在开封的孩子在这个季节可以这样吗?
众多质疑,让《清明上河图》这一传世名画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乐趣,也让我们在清明期间多了一个探究或闲聊的话题。
本内容选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