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多后悔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把黑人单独编成战斗单位,比如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一个黑人连临阵倒戈,直接向志愿军投降(后文详述)。
志愿军第26军76师团2营4连1排的一个老战士在回忆抗美援朝时,也提到了活捉一个黑人士兵的往事,他们一开始都以为这人涂了油漆,没想到他天生就是这样,还是个大学生。从那个黑人士兵的口中得知,他们在朝鲜战场的美军中确实不受待见。
穿志愿军军装的黑人俘虏以下内容根据老兵回忆叙述,老兵以老杨指代:
在老杨的回忆中,与黑白互相不对付的美军不同,志愿军十分团结,比如说老杨所在的4连,除了一排长老宋50多岁外,其他人基本上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大家都是中国人能聊得来,互相照应,互相帮助。
另外,部队团结一致也是因为心里充满希望,生活有奔头,知道身后是新中国,只要打胜了仗,回去就能在自己的地上耕种,还能娶媳妇。一排长老宋回国后复员了,当了村里的羊倌,公社里的羊都归他放,他复员后给连里来信,大家才知道他的情况。
老宋参军前穷得吃不上饭,打跑了日本人、美国人,日子变好了,他才能安心放羊,他觉得很满足。
每个志愿军战士其实都跟老宋想得差不多,大家都盼着回去过好日子,但美军那边不一样,我们俘虏的黑人士兵就一直哭,我们听不懂他说的话,后来给他送到后方,他说了实话,白人长官让他们干最危险的活儿,他们有苦难言,志愿军没有虐待他们,这使他很感动。
(注释: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确实区别对待肤色不同的士兵,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25步兵师号称“热带闪电”,曾在二战的菲律宾战役中击毙日军人,创造过不俗的战绩。
年7月5日至18日,第25步兵师在师长威廉·B·基恩少将的带领下,从日本出发前往朝鲜半岛,登陆后在釜山设防。9月之后,25步兵师多次和志愿军交手,没有占到便宜,但也没有付出多大损伤。
转折发生于二次战役期间,在上九洞战斗中,25步兵师第24步兵团(黑人团)的一个连因为白人长官命令他们朝火线冲锋,于是全连向志愿军投降。
一整个连阵前起义,这在美军历史上都十分罕见,气得基恩少将直接把24团番号取消了。然而,士气一落千丈的25步兵师又在三次战役中吃了败仗,1个营被志愿军击溃。
基恩少将立刻向美国国防部报告,希望取消单独的黑人编制,将白人和黑人混编,以防临阵倒戈。后来美军采纳了这项建议。)
老杨回忆说,他们俘虏黑人士兵完全是个意外,根本没想到这种情况。
战斗发生在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具体时间他记不清了,只记得连长命令他到前沿阵地传达口令,内容很简单,提醒值班哨兵不准打盹,不值班的战士作好战斗准备,各班长要随时观察阵地死角,武器和弹药不准离身。
连长之所以发出这样一个命令,是因为当时美军吃了志愿军善打夜战的亏,于是装备了很多夜视仪,借助夜视仪的帮助,美军经常晚上偷偷摸摸爬到志愿军阵地,抓哨兵捉舌头。
老杨摸到前沿哨位,看到哨兵直勾勾盯着不远处,他正要说话,哨兵一巴掌捂住了他的嘴,示意不要讲话,右手指向阵地前的移动目标。
只见一个黑影向哨位慢慢爬来,老杨和哨兵互相打了手势,挪开了位置,当时志愿军活捉敌人的战术是不用说出口的,全靠手势,就像现在的特种部队。
那个黑影接近哨位后,猛扑向哨兵,用力过猛,一下砸到了树桩上,敌人抓的不是真哨兵,而是用来欺骗敌人的假人。假人就是一截木桩子戴着军帽,平时立在阵地上,欺骗敌人向它射击,志愿军就在旁边观察敌人火力点的位置。
敌人扑向了假哨兵,还来不及反应,老杨和真哨兵就猛扑上去,将敌人压在地上,没想到这个人很有劲,力道奇大,不过老杨压住了对方的关节,那人只能乱扑腾,实际上没法动弹。
志愿军俘虏的黑人士兵两人合力用急救包将敌人的嘴封住,缴了武器后押回主阵地。战士们好奇地都来看俘虏,这人全身黑乎乎的,大家没见过黑人,当时都以为这是美军夜间作战涂的伪装油漆。
老杨和战友把俘虏押到连部,连部没有英语翻译,一级一级往上交,终于找到了会说英语的参谋,通过交谈得知,这是个美国黑人,还是大学生,当兵才一年。他的部队被志愿军消灭了大部分,整个部队除了军官是白人外,士兵都是黑人,他们都有很强的厌战情绪。
这个黑人被送到了战俘营,后来的遭遇大家就不知道了,反正按照志愿军对待战俘的规矩,他过得肯定不错。
抓了这个黑人后没几天,老杨又抓了一个战俘。那天夜里,他还是到前沿哨位传达连长的口令,到了一个哨位没看见哨兵,正纳闷的时候,黑暗中哨兵向他挥了挥手,老杨看到动静,慢慢爬了过去。
两个人同时观察容易被敌人利用的射击死角时,隐隐约约发现了一批移动目标向阵地运动过来。很明显,敌人这是要偷袭了!
老杨赶紧通知整个前沿阵地,很快大家就各就各位,等到七八十米标线时,全班所有火力一齐射击,美军意识到偷袭失败,索性把自家阵地上的探照灯打开,照的志愿军阵地亮如白昼。对方这是想利用光照致盲志愿军,好让他们自己人撤下阵地,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他们探照灯功率太大,反而也让撤退的美军无所遁形。
探照灯扫过战场的时候,老杨看到一个敌兵躲在不远处的弹坑里,他估计这个人是想等探照灯熄灭后再跑,那个时候更安全。
老杨没有给他机会,爬出战壕后迅速靠近弹坑,用手榴弹把他砸昏了,等美军探照灯熄灭后,老杨把他拖进了坑道。因为无法交流,老杨还是照旧把他交到了连部,一级一级往后送。原来这还不是个美军,而是个土耳其兵。
志愿军俘虏的联合国军士兵刚把人送走,老杨立刻回到了阵地,他明白联合国军的这些袭扰行动,是在试探志愿军防御阵地的虚实,这是大举进攻的前奏。
战士们谁都不歇着,加修工事,完善坑道,干得热火朝天,美军一看老杨他们的防守阵地无懈可击,把突破点选在别处。不久之后,上甘岭防御战就开始了,美军和15军较上了劲。
上甘岭战役老杨没参加,他们26军是预备队,在西方山下观战待命。没有参加上甘岭战役,老杨有点遗憾,不过他觉得自己也没吃亏,俘虏了两个“联合国军”,也算对得起家乡父老了。
那个黑人大学生后来怎么样,老杨不知道,后来交换战俘时大概率是回国了,这个黑人运气挺好,遇到了志愿军,换做二战时的日军,那后果就难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