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人生道路,信念是支撑人们前进之动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幼饱经风霜,目睹亲人一一离去,被乱世所压迫,但他没有放弃生的希望,来到寺庙之中出家,再到成为起义军领袖,最终建立明朝,成为历史伟人,都是依靠着朱元璋内心深处的信念。
走在人生的长河之中,前路如何无人能够预知,唯有脚踏实地,从自身情况出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人生才能变得熠熠生辉。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生来富有,有的人生来必定历经千辛万苦,而人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生活充满意义,但每个人对于人生的价值,应该如何体现,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内心所想也是人们最宝贵的东西,支撑着人们朝着未来迈步,她是北大女硕士,放弃“北漂”做起了油漆工,称生活很踏实。
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倘若一个孩子能够考上北大,将来的生活必定会前途无量,所以无论在哪个省份中,人莘莘学子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相信在自己小时候,人们都会称自己未来的心仪大学就是北大清华,可见这两所大学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之大。提起北大,它已经有着近一百年的悠久历史,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北大就是中华大地人才的摇篮,时至今日,北大发展十分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占据一席之地。
而能够进入北大进修的学子,都是每个高中的佼佼者,各地的精英汇聚到一起,让北大更是璀璨无比,这些北大的毕业生,都是各大企业争相招聘的香饽饽,可以说他们不用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而犯愁,有了一张北大的名片,能够让这些学子,在社会上散发光芒,但是在我国社会上,有一个特殊的北大毕业生,她名为苏黎杰,她是一名河南人,苏黎杰的家庭,是当地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出生开始,苏黎杰就要承受生活带来的压力,父母无法为其提供最优质的生活。
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到了读书的年纪,苏黎杰就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全家人和自己的命运,每天苏黎杰都是比其他孩子早早起床,先来到地里帮助父母务农,等到天刚刚破晓,苏黎杰又去到学校之中,打起百倍的精神。傍晚回到家中,她又会帮助父母务农,在空闲之余,苏黎杰就会拿出课文背诵,去预习一些新的知识,正是这样的学习态度,让苏黎杰的成绩突飞猛进,经常都是名列与班级里的前几名,在经过长期的努力后,苏黎杰也考起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进入高中之后,她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态度,但是来到城里读高中的苏黎杰,与身边的同学显得格格不入,家人无法为其提供充裕的资金,而她的学费还是用平时勤工俭学挣来的钱缴纳的,在其他同学享受节假日带来的欢乐时,享受高强度压力后的放松时,苏黎杰只能扛起生活的重任,走出学校去赚钱打工。虽然生活十分艰难,但她没有就此放弃。高中三年的努力,让苏黎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年高考的时候,她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取得了学校前几名的成绩,并且成功进入了河南大学的校园中。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为数不多,而苏黎杰一个农村孩子,成功考上了大学,也成为了村子中的骄傲,但是家庭的条件,无法让其安心专注于学习,她开始在社会上勤工俭学,并且也没有落下自己的学习,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的沉淀,苏黎杰成功获得了北大研究生的资格,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也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她满怀期待进入了北大校园之中,并且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答辩。她踏上了求职的道路,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毕业后的求职道路上,苏黎杰遇到了诸多阻碍。
她来到北京,向多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但是在面试之后,不是工资过于低,就是岗位与自己的期望不符合,在屡次碰壁之后,苏黎杰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最终她选择放弃北漂,回到了河南的老家,而回到老家之后,这位北大的硕士毕业生,居然成为了一名油漆工人,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油漆工人都是社会的基层行业,与北大高才生丝毫联系不到一块。
结语:
但苏黎杰说在河南的工作,虽然算不上体面,但她已经能够满足日常开销,同时生活也十分安定,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比什么都要重要。苏黎杰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生,愿意回到老家,去从事油漆工这份工作,就是因为她内心对于生活的信念,在历经了诸多磨砺之后,她内心向往的东西,已经趋向于平淡,苏黎杰的生活,无非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只要自己觉得对的生活,就是自己最有价值的生活。
参考文献:
《竹石》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