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电驴,年轻的朋友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下载网络资源的一款软件吧?其实我要说的电驴可是和现代的网络软件没有任何的关系。
远远地,听到“嘟嘟嘟”地响了,我们便从家中飞奔出来去看:一辆绿色的冒着白烟的东西向这边驶来。它的背上坐着一位神气活现的绿衣人,后座上搭着一个绿褡裢,上书四个大字:中国邮政。看明白了吧?其实我要说的就是邮递员的坐骑——摩托车。我们小时候就管这摩托车叫电驴子。工具挺先进,但名字着实有点土。土就土点吧,接地气。对世代和牲畜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唯有这牛马驴骡是他们最熟悉的,而电在他们的心目中是速度最快的,于是在他们最熟悉的牲畜的名字上加上一个速度最快的电字,一个既洋气又接地气的名词便产生了,至于后来我们都知道的“摩托”一词是英文的音译,那是后来的事,先前农村的父老乡亲是不知道的。
据说电驴子一词是东北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叫响的。进城的老农没见过这玩意儿,见到一个骑这玩意的人停在路旁,就走上去问:“同志,你骑的这是啥玩意儿?”那人一看是个老农,估计跟他说什么摩托、内燃机、机动车啥的,他肯定听不懂,于是就说:“我这玩意跟你骑的驴子是一样的,都是骑着赶路用的,都跨着骑,也会叫唤,也要吃,不过它吃的不是草,是汽油。你就管它叫电驴子吧!”于是电驴子这一叫法就流行开来啦。
此故事的真伪且不去管它,但小时候一见有邮递员骑着电驴子来送信,我们一群孩子跟在它的后面飞奔追逐却是真实的。电驴子嘟嘟地叫,带起的尘土腾腾地飞,我们在后面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深深地嗅那汽油的“香味”。现在知道汽油的味儿有害身体,但在当时却感到香的很呢!
邮递员在村大队部的门口停下来,我们一群孩子立马围拢上去,胆大的伙伴也会用手摸摸那油亮的绿车身,按一下它的小喇叭,遭到邮递员的呵斥之后,马上躲开,一会就又情不自禁地靠拢上去。邮递员把信交接完毕,一溜烟地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之中,我们便望着电驴子远去的的背影悻悻地回家,一路上想着盼着啥时候邮递员再来。邮递员骑着电驴子来了,又走了,我们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突然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三个轱辘的电驴子,父亲说,那叫跨子,是警察开的。跨子其实就是带有一个边斗的三轮摩托车。一个人骑在车身上,另一个人坐在车斗里,从乡村的小路上飞驰而过。这次我们没有去追,只是望着电驴子带起的尘土在空中飞扬,深吸那汽油的“香味”,任凭那跨子一溜烟地远去,因为那车上坐着的是戴着大檐帽穿着蓝警服的警察。我们小孩子对警察是充满着敬畏心理的啊,如果有人问,长大了要干什么啊?我们很多孩子就会回答:“当警察!”我们羡慕警察的大檐帽,经常用废旧的书纸叠成一个帽圈,放到帽子里,仿制出大檐帽的形状,玩那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一边玩,一边想像着啥时候能骑上一辆跨子车。
但在那年代人们出行靠啥?11号,就是两条腿啊!别说这现代化的电驴子不常见,即使能拥有一辆自行车都是稀罕事。人们下地干活、走村串户,就靠着上天赋予人的那两条大腿。如果谁家能买到一辆自行车,他家一定成为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父亲通过在包头市上班的姑父给买到的28型加重飞鸽牌自行车。看着那黑亮的车梁,锃亮的瓦圈,我不由自主地凑上前去。拨一下车把上的小铃铛,叮铃铃,那悦耳的声音搅得我心里发痒,真想立马骑上它去外面兜一圈。可是我还不会骑车呢,于是就央求父亲教我骑车。用新的自行车学骑车,那不是糟蹋年景吗?父亲不同意。可我马上就到了去外村上初中的年龄了,不会骑车也不是事啊。父亲就买来钢管、车轮等一些材料,让电焊师傅给我焊成了一辆水管自行车,我们叫它“大铁驴”。这家伙和那飞鸽自行车比起来可是天壤之别。没有乌亮的油漆,没有小铃铛,甚至连车闸和车梯都没有。要想减速的话,就用鞋底蹭车子的前轮,要想停下的话,就用随车携带的那根木棍支在车子的横梁处。虽然简单,但这种自制的自行车特结实,载重量也大,是那些出门做买卖的人的最爱。也是靠着这大铁驴,我学会了骑车。但那辆名贵的飞鸽自行车父亲一直没舍得让我骑。要去离家十二里地的臧桥中学去上初中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逐渐地好起来,父亲一狠心,给我买来一辆白山牌自行车。虽然没有飞鸽车气派,但和大铁驴比起来要风光多了。每天骑着这新车上学放学,心里美滋滋的,仿佛这上学的乐趣全在这骑车上了。·三年的初中生活结束了,我考上了河间师范。作为奖励,父亲又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永久牌自行车的名气和飞鸽牌的不分伯仲。骑上它奔往离家四十多里地的河间师范去上学,一路上“风驰电掣”,一路上心花怒放。每周骑车回家一次,这永久牌自行车陪伴我度过了三年的河间师范生活。
师范毕业后,要去离家十五六里地的臧桥中学上班,看到好多同事每天骑着摩托上下班,我也动了心,决计买一辆。那段时间正是摩托车时兴的年代,国产的、进口的、原厂的、组装的应有尽有。五羊、大阳、野马轻骑、嘉陵、本田、幸福、金城、豪爵品牌繁多。经过反复的合计挑选,我终于选定了一辆野马轻骑。黑黑的车梁,红红的大油箱,锃亮的瓦圈,车把的两端还有两个小镜子。按一下车把上的那个红色的小按钮,便发出嘀嘀的铃声。骑摩和骑自行车的感觉的确不一样:一加油门,一股青烟,小摩托便在宽阔的马路上飞驰起来。耳边的风呼呼地作响,两旁的树嗖嗖地后倒。那感觉用现代最前卫的一个词来形容:“拉风”。我们上班族讲求时尚,村里人也不甘落后。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置办上了摩托车。不为有多大的用途,只为一个“你有我也要有”的美好追求。年轻人赶集上庙、走亲入城,骑上崭新的摩托车,那叫一个“神气”!更有年轻人,即使下地干活也要骑上摩托,扛着把锄头,那神气劲一点也不逊色于如今那开着劳斯莱斯的大老板。看不惯这些“时尚儿”的老人们总是在背后指指点点:“臭显摆!下地干活骑个摩托做啥?那油不花钱啊?怕是连上茅厕也要骑着摩托去吧?”老辈人过惯了苦日子,注重节俭;年轻人追求新时尚,乐于追风,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吧。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正体现了人民的生活在一天天地富裕起来了。
如今那风靡一时的电驴子已经被家庭轿车所取代,马路上的电驴子在逐渐地变少,我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这电驴子恐怕要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了,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人们出行工具的首选,那汽油的“香味”,恐怕也只能留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了。